由太阳官网张学勇教授、博士研究生陈然与魏旭副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《承销商与重返IPO表现: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》发表于《经济研究》2020年第01期。
本文以被发审委拒绝后重新申请上市(IPO)的公司为研究对象,借助2004年-2017年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数据,考察重返IPO的市场表现。从2004年到2017年,在所有2572家IPO申报公司中,被发审委拒绝的公司已多达506家。在被拒的506家公司中,共有227家公司重新提交了上市申请,其中196家公司得以最终成功上市。
当前对重返IPO表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股票市场。但鉴于中美实行不同的首次公开发行制度,针对美国股票市场的研究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A股市场的重返IPO。不同于美国的注册制,中国的核准制注重实质管理,即通过实质性审核来决定公司是否达到证券发行标准,监管机构有权拒绝不满足要求的上市申请。所以,美国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和市场状况自发地选择是否撤回申请,是一种基于注册制的市场行为。而中国的重返IPO公司则是由于未通过发审委的审核而不得不中止申请,是一种基于核准制的行政行为。基于此,本文旨在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探索中国A股市场重返IPO公司的表现,填补国内对重返IPO研究的空白,并结合核准制的特征研究承销商在此过程中的作用,解析证券发行制度对IPO表现的影响。
首先,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表明重返IPO可以通过更换声誉更高的承销商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,从而有利于公司成功IPO,降低IPO抑价率,提升公司上市后股价的长期表现。其次,实证研究结果显示,与首次申请IPO公司相比,重返IPO公司的抑价率、超募比例、首日换手率及投资者意见分歧程度更低,长期股票回报率更高,表明重返IPO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确实有所降低。进一步研究发现更换声誉更高的承销商是重返IPO公司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途径,这与理论研究相呼应。最后,在核准制下首次IPO时因实质审核类问题被否决的公司,倾向于借助有政治关联的承销商来成功重返IPO,但并没有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,这折射出推行注册制的必要性。
本文的贡献及创新点在于,第一,我们研究了证券市场中的特殊群体——重返IPO,解析了首次申请被拒对于重返IPO表现的影响,发现两次审核缓解了重返IPO的信息不对称问题。第二,本文从承销商更换的视角来解释重返IPO的表现,分析更换高声誉的承销商是否能够有助于缓解重返IPO的信息不对称问题。第三,我们结合了核准制的制度特征,在分析重返IPO第一次被否原因的基础上,研究了承销商政治关联的作用,并借此剖析核准制对发行市场的影响。本文的政策效应在于对正在进行的IPO注册制改革进行展望,IPO注册制能够提高信息披露质量,突出承销商的中介机构职责,强调市场在股票发行定价中的主导地位,减弱政府管制,让“看不见的手”遴选高质量的上市公司,为更多优质公司提供公开透明的上市机会。